精神分裂癥是一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病因太多,太復雜),具有思維、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以精神活動和環境不協調為特征( 比如無故發笑,哭笑無常等)。通常意識清晰,智能尚好(這意味著精神分裂癥的患者智力并不會受到太大影響,有些還是智商很高的患者呢),部分患者可出現認知功能損害。多起病于青壯年,常緩慢起病,病程遷延,有慢性化傾向和衰退的可能(慢性的意思就是容易復發,需要長期與藥物和醫生打交道,讓人頭疼),但部分病人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狀態(不能斷根,但是能康復)。在精神科的門診及住院部本病患者約占就診人數的2/3。
主要誘因
神經生物學方面
1、神經遞質功能異常,主要涉及多巴胺、5-羥色胺、谷氨酸。
2、神經解剖和神經影像學研究顯示,患者顳葉、額葉及邊緣系統存在腦組織萎縮,腦室擴大和溝回增寬。
3、母孕期病毒感染,圍產期并發癥,幼年的不良應激和軀體疾病,與神經系統發育缺陷有關,在精神分裂癥發病中有一定影響。
遺傳學因素
大樣本人群遺傳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患者親屬中的患病率高于一般人群數倍,血緣關系越近,患病率越高。分子遺傳學研究提示了與精神分裂癥有關的易感基因位。普遍認為,精神分裂癥可能是多基因遺傳,發病是由若干基因的疊加作用所致。
社會心理學
不良的生活事件、經濟狀況、病前性格等社會心理學因素,在精神分裂癥發病中可能起到了誘發和促進作用。
疾病早期癥狀
大部分病人屬慢性起病,工作的積極性和工作能力下降、學生學習成績下降,對人冷淡,與人疏遠,對外界事物不感興趣,對家人不知關心照顧,生活懶散,敏感多疑,性格改變等。部分病人可有失眠、頭痛、頭暈、無力、情緒不穩等不適感及神經癥癥狀。部分病例可急劇起病,臨床上多表現為突然興奮、沖動,言語凌亂,行為紊亂,片斷幻覺和妄想。
思維聯想障礙
表現為思維聯想過程缺乏連貫性和邏輯性,是精神分裂癥最具有特征性的癥狀。
患者整段的談話或寫作內容缺乏邏輯性,敘述不很切題,不能圍繞談話的中心思想明確表達意義,與其交談有十分困難的感覺,使人感到迷惑不解(思維松馳)。
語句之間缺乏聯系,言語凌亂(思維破裂)。 患者在說話時聯想突然中斷,腦內一片空白,之后轉換為新的話題(思維中斷)。同時感到思維被抽走(思維被奪)。在腦中突然涌現一連串的聯想(思維云集或強制性思維)。有時感到腦子里的想法不是自己的,是外界強加的,是別人借自己的腦子思考問題(思維插入)。
思維內容障礙
主要表現為妄想。妄想是一種病理性的歪曲信念,這種信念與客觀事實、所受教育水平、文化背景等不相符合,甚至荒謬離奇,但患者確堅信不疑,無法被說服,也不能親身的經歷加以糾正。
關系妄想、被害妄想是最多見的妄想,患者感到自己受到威脅,無根據地認為有人想陷害、破壞、謀害自己,進行跟蹤、監視等(被害妄想)?;颊吒械街車l生的事都與自己有關,是針對自己的,認為周圍的人都在說他、議論他(關系妄想)。
幻覺
幻覺指在客觀現實中并不存在某種事物的情況下,患者卻感知到他的存在,是精神分裂癥的常見癥狀。
最常見的幻覺為幻聽,周圍沒有人說話,患者卻聽到有說話聲。以言語性幻聽多見,內容為評論性、爭論性、命令性或思維鳴響(患者想到什么,就有一個聲音講出他所想的內容)是具有特征性意義的幻聽,較持續存在的言語性幻聽也具有診斷價值。
其它類型的幻覺有視幻覺、觸幻覺、味幻覺、嗅幻覺、內臟幻覺等。
情感障礙
患者對周圍事物情感反應缺失,早期為細致的情感缺失,如對親人的關心體貼(情感平淡),嚴重時對涉及自身利益的重大事漠不關心,對一般人都感到煩惱痛苦的事,患者無相應的情感反應(情感淡漠)。還可表現情感與周圍環境不協調,無原因自笑,很難與患者進行情感溝通。上述癥狀為精神分裂癥特征性癥狀。
臨床類型
偏執型 以妄想為主要臨床表現,常常伴有幻覺。以敏感多疑、關系妄想、被害妄想多見。其次為影響、嫉妒等。絕大多數病人數種妄想同時存在。
青春型 在青年期起病,表現興奮、話多、活動多,言語凌亂,行為怪異、雜亂、愚蠢、幼
單純型 以思維貧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社會性退縮等陰性癥狀為主要臨床相。起病隱襲,緩慢發展,病程至少二年,并逐漸趨向精神衰退。一般無幻覺妄想等陽性癥狀。
緊張型 緊張性木僵和緊張性興奮,以緊張綜合癥為主要臨床表現
末定型 不符合以上四種類型,難以分型或為混合型式者。
其它 如兒童或晚發性精神分裂癥,精神分裂癥后抑郁,或殘留型、慢性衰退型等。
藥物治療
1、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應作為一線治療藥物選用,副反應相對較小,具有較高的5-羥色胺受體阻斷作用,同時也阻斷多巴胺受體,稱為多巴胺/5-羥色胺拮抗劑。包括利培酮,奧氮平,氯氮平,喹硫平,齊拉西酮,阿立哌唑,帕利哌酮,氨磺必利。氯氮平因其副反應大,作為二線藥物使用;
2、第一代(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應作為二線治療藥物選用,主要作用機制是腦內多巴胺受體的阻斷劑,常用種類包括:氯丙嗪,氟哌啶醇,五氟利多,奮乃靜,氟奮乃靜,舒必利;
3、長效藥物:主要用于維持治療和服藥依從性不好的患者。第一代藥物長效針劑包括氟哌啶醇葵酸酯、氟奮乃靜葵酸酯、哌普嗪棕櫚酸酯,五氟利多為口服氟哌啶醇長效制劑。第二代藥物利培酮、帕利哌酮的長效針劑已在中國應用。
電抽搐治療
也稱電痙攣療法,又稱電休克治療(electrical shock therapy),是以一定量的電流通過大腦,引起意識喪失和痙攣發作,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方法。目前在國外,發達國家均已對傳統電痙攣治療進行改良,即在電痙攣治療前加用靜脈麻醉藥和肌肉松弛劑,使病人抽搐明顯減輕和無恐懼感。由于其適應癥廣、安全性高、并發癥少,因此已作為標準治療,我國一般稱之為改良的電痙攣治療。
心理治療
精神分裂癥進行心理治療,這種方法更接近于正常思維方式。目前臨床開展或者療效上相對比較穩定的心理治療方法有認知行為治療,即首先從認知出發行為干預,達到治療效果。 精神分裂癥患者主要治療以藥物治療和維持為主,在不同階段可能有不同心理應答需要,結合問題導向用相應的心理治療技術做補充和輔助。